• 喧嚣的Web2.0

天极网、新浪网、《中国经营报》三大媒体平台联手打造“2005年IT风云榜”。第四届IT风云榜除秉承前三届的公正、权威、推广力度大的特色之外,今年的 IT风云榜将聚焦一年的国内外行业新闻事件和行业风云企业。

  目前投票已经结束,正式颁奖典礼将于12月29日举行。欢迎有兴趣的IT业内人士与我们一同见证这一时刻。

行走别太急

冬日里一个寒冷的下午,位于北京西海的玉安会所内,十余位网络从业者喝茶闲聊。围绕着今年最热的Web2.0话题展开了一场虚拟PK秀。

2005年对于Web2.0概念贡献最大的就要算是方兴东博士的博客网,他在把博客炒热了之后又把Web2.0炒热,他在这一年吸引到风险投资,从这两点看博客网是成功的。但博客网的问题随之就爆发了:在吸引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之后,博客网还是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口味,方兴东的炒作和转型引起原本很忠实的博客们的抛弃,也遭至同行的排异;由于膨胀太快,内部人员对于发展道路产生歧义,从中层到高层发生了很多人事变动。

博客网显然走得有些急,吸引了眼球却丧失了人气。在PK秀中第一轮就被在场的绝大多数同行和网民“踢”出。

如果说Web1.0时代是靠吸引眼球获胜,那么Web2.0时代靠的是人气。Web2.0与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个性化,这将是一个网民主动选择的时代。而眼球与人气的不同在于,人气是带有感情彩色的,是需要依赖网民的忠诚来聚集。博客网把“芙蓉姐姐”请进来,一些自视清高的博客就只好选择离去。眼球可以靠炒作来吸引,但炒作有时会伤害人气。

第二个被“踢”出的是中搜。中搜的“网络猪”在这一年也表现非凡,在毁誉参半中成长。“猪”这个字在不同的人的大脑中会闪现出不同的形象:有的是憨厚、可爱、单纯,有的是臃肿、懒惰、肮脏。中搜就是这样一只备受争议的“猪”。这种争议给中搜带来眼球,但还没有有效地聚集到人气。

2005年是风险投资对Web2.0最“感冒”的一年,是网络创业者们最狂热的一年,是用户开始知道并开始应用Web2.0的一年。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规律来看,创业者、投资者、用户这三者的热情往往是分阶段释放的,绝不会同步。

在谈到盈利问题的时候,在场的十位网络精英没有一位能清晰地描述出Web2.0到底该如何赚钱,也都称“仍在探索与尝试”。显然创业者、投资者的热情大大超前于用户。回想起当年的门户、电子商务等热潮,有多少企业就是因为把握不好节奏,一批一批地倒在沙滩上。

Web2.0,行走别太急!

和讯:不断转型能否赶上晚集?

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和讯再恰当不过。这家1995年创立、堪称中国最早一批ICP的网站,一直在指导广大中产阶级赚钱、理财,然而自己在资本运作方面却捉襟见肘,十年上市梦想,和讯至今仍徘徊在市场之外。2005年大力转型Web2.0能否让和讯走出怪圈?

本报记者 窦毅北京报道 和讯的十年就是不断转型的十年,特别是在过去的两年里,和讯上上下下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般的转型。也可能正是这种原因使得刚刚离职的原CEO谢文大喊“太累了”。

记得2004年年初采访谢文时,他曾意气风发地大谈自己到任以来,将和讯从一个财经网站转型成一个“中产阶级大财经门户”的经历。时过境迁,2005年八九月间再谈Web2.0问题时,谢文已经略显疲倦。

2003年谢文到任后,领导和讯网拓展定位,转型大财经门户,目标奔向纳斯达克,曾经在2004年呼声颇高。2004年10月14日谢文没有得到纳斯达克的上市邀请,却接到金融界CEO宁君电话,告知金融界抢先上市的消息。据说谢文当时的回答是:“这不可能。”因为他认为和讯比金融界强十倍。但是资本市场偏偏愚弄了他和和讯,第二天金融界就成功在纳斯达克融到了8000万美元。

金融界完成了IPO,受影响最大的不是它自己,而是整个定位在财经领域的ICP。由于金融界上市后,业绩表现急转直下,连累到纳斯达克市场对整个中国财经网站失去信心。

金融界上市的日子也成为和讯再一次调整的开始。从2004年年底起,整个和讯高层出席各种场合的活动时,嘴里不停地在说Web2.0、博客和社区。这种快速响应资本市场的姿态,不尽令人钦佩。

和讯转型Web2.0,管理层到了疯狂状态,找寻一切可以找寻的机会与合作。和讯2004年推出自己的博客服务,此外接连不断推出了RSS、社区等多种粘着度高的网络手段提高客户停留时间。

2005年11月和讯进一步在网络服务中,引入VOIP推出了“万事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改变原有财经咨询服务中使用会员制的收费方式,转为使用“万事通”计费卡方式。降低了用户接受服务的门槛,有望提高用户量,同时增添了点卡盈利模式。

从目前来看,这一转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来自和讯内部流量统计,网站流量比重分别为,31%博客、13%图片、5%网摘、4%社区、1%RSS,以及1%朋友圈,Web2.0内容已经超过了半数。他们自己描述这场转型,就是先用Web2.0技术和新手段重建一个平台,然后将和讯十年积累的财经内容装进来。

新“瓶”装老“酒”,再加上几大门户进军传统Web2.0市场,使得众多人士对大众类博客网站的发展前景开始产生了疑虑,和讯作为一个行业细分领域的Web2.0模式反而开始被广泛看好。

和讯转型Web2.0的优势之一,就是拥有十年财经内容积累,然而这也正是弱势点所在。由于长期形成的品牌形象,定位于财经网站,极少有人能将其与最新的Web2.0网络概念想联系,需要大量的市场和说服工作需要做。

博客网:成也博客,败也博客

6年前,当方兴东奋笔疾书喊出《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的时候,他可能不会体会,6年之后自己所创立的公司像巨头微软一样被暴露于放大镜下的感觉。面对自己的每一个缺点被过分地关注,甚至放大,博客网显然还太年轻,还没有做好承受的准备。

本报记者 李清宇北京报道 在2005年,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曾经从博客网CEO方兴东的口中听到过有关Web2.0声情并茂的演讲,显然他为Web2.0的迅速蔓延贡献了不少。“然而,博客只是Web2.0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博客网起初将博客当作Web2.0来宣传,成就了它的风光,也为后来埋下了祸根儿。”一位互联网老人如是说。

一位正在与博客网谈合作的网络业者这样形容自己感受:“他们包下了整个创业广场的四、五、六三层,人员增长非常快,但部门之间分工不十分清楚,几十个编辑折腾十几个记者,很乱。至于我们跟他们的合作进展不快,他们的办事效率不高。”

事实上,今年有关博客网的“内务”问题一直不绝于耳:不停地挖人,也在不停地走人;从几十人膨胀到400人左右;真心干活儿者不多,为分一杯羹者不少;学者出身的方兴东管理能力备受质疑。

2005年7月博客中国放弃沿用三年的品牌名称,改名博客网。“博客中国时期主定位IT博客,改名后则既做博客,也做门户,且向综合类、大众化方向发展。我们最近刚经过几次改版,各类博客表现的空间更大了。”博客网内容部专栏主编古川介绍说。

博客网通过这种改变明确了自己的媒体路线,但也因此伤害了原来的许多忠实支持者,很多高端博客由于不能接受与芙蓉姐姐、木子美们为伍,愤然选择离开。为聚集新的人气,博客网陆续开展了一些品牌推广活动,如“博客校园行”,向高校学生普及博客。一些更年轻化的群体成了博客网的注册用户,但以牺牲一些高端用户为代价来换取用户的绝对数量,未免得不偿失。

许多离开博客网的博客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新家,2005年9月新浪网开通了博客,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发展了100万用户。面对资本、阅历都比自己丰富的新浪,方兴东不但没有灵活地采取以弱胜强的迂回战术,反而以硬碰硬,“我们与新浪之间是一场恶战。”“现在博客网做内容的工作人员是60人,我们要打一场60人对400人的战争。”一位博客网的员工向记者转述了方的豪言壮语。

博客网的相类还有中国博客、Blog.cn、Blogbus等专业博客类网站。在2005年,他们一方面尝到了拥有博客这个新事物的自豪,另一方面几乎无一幸免地面临了“内忧外患”的困扰。因为没有资金积累,“博客”又暂无明显的盈利模式,他们只能选择融资;当资本到来时,内部的人事变更又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外部,资金雄厚的门户网站们后发制人,正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赶超势单力薄的它们。

中国搜索:网络猪,不如企业猪?

本报记者 李清宇北京报道 “中搜不能算做Web2.0,最多只能算是1.5。”知名博客沈阳不无调侃地告诉记者。Web2.0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融合了包括即时通信、贴吧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猪”其实也有点Web2.0的味道。

“做广告,找慧聪;做新闻,找中搜。”许多企业的老板们丝毫不怀疑中搜在企业中的影响力。然而目前中搜的市场推广活动显然走的不是这条路。最近中搜主办的超级搜索大赛是在发起一场全民的搜索运动。“这个大赛给了我们很多信心,”中国搜索内容总监董成骄傲地说,“其实网络猪现在的流量并不小,从贴吧里看一天的流量可达20多万;一些敏感新闻,如神六上天时流量已达240多万。”中搜人喜欢用流量证明自己的劳动,却忘了与竞争对手百度、Google的同期流量相比。

网络猪显然是中国搜索CEO陈沛的宝贝。“微软的Live平台刚刚开始做,Google与我们最接近。”陈沛不止一次强调“网络猪”在时间上的领先性。“中搜靠创新取胜。”不甘位居第三的陈沛认为中搜要走一条极不寻常的艰难路,先做产品、后做市场。

尽管如此,还是有用户一语道破了网络猪的软肋:“正因为其集合的功能多而繁琐,确实很像猪。”另外,这个看似强大的东西还一不小心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流氓软件”之一,其带有强迫性的营销方式为许多用户所诟病。

“但这至少说明中搜、网络猪在品牌塑造上的失败。市场推广兼具实惠和名气两大重任,中搜总是游离于各种想法之间,飘忽不定。”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豪言要打败百度,超越Google的中搜如果还是没有想好接下来怎么走,不妨先尝试一下专注,寻找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也许专注于企业再做一个“猪”出来,是短期更好的选择。

赛我网:走出外资网络怪圈

本报记者 窦毅北京报道 至今中国互联网产业还没有一个纯粹的国外网站中文版能做得很好的,仿佛已经形成一种怪圈,即:国外网站中文版不如抄袭国外概念在中国做的网站发展好。作为韩国发展最出色的Web2.0社区,赛我网进入中国发展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甚至更为严峻。

赛我网在韩国主推的实名制,目前在中国难以推广。赛我网副总裁金喜永也不得不直言:“因为韩国人比较少,所以说比较容易实现身份证号码的验证,在中国这方面就比较难,如果照韩国方式,成本要高很多倍。另外用户接受程度也不同,2005年在韩国的网上有一个调查,网民中有65%~70%的人赞成做实名制,而目前中国支持实名制的用户可能还不到20%~30%。这是对我们来讲比较大的挑战。”

此外,赛我在韩国发展最成功的模式有赖于与电信运营商进行捆绑,但作为外来者,赛我几乎无法得到本地电信运营商捆绑支持。

这两大最具“赛我”的特点,在华面临失效的危机,赛我该如何发展呢?目前,赛我在国内仅仅运营半年多时间,还没有迹象表明其找到了发展的秘密武器。

即使这样,也没有一家中国同行敢于小看赛我网的发展,由于在韩国拥有一整套成熟应用模版可以直接拷贝到中国,赛我仅仅在华推出半年,但网络服务丰富程度却能在众多的中国Web2.0网站中脱颖而出。

而且赛我有意识地找寻细分市场的方式更在国内网站中可圈可点。赛我网李季告诉记者:面对国内不断壮大的各类博客网站,赛我鲜明地提出了“东方博客”的概念,将用户群锁定在19到24岁之间年轻人群,而所涉及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力求真实、温馨,与国内愤世妒俗的博客文化形成鲜明区隔。

2005年12月14日,赛我网宣布注册用户数目已经突破了100万大关。这一数据说明,国内用户已经开始接受赛我。同时更多的网络从业者将赛我当作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这对赛我中国之行不知是好事是坏事。

浩友网:值得警惕2.0模式

本报记者 窦毅北京报道 一半由于工作原因,一半是个人爱好,数字英才总经理助理张忠国对各家新推出的Web2.0网络服务总是抢先去体验的。当他在浩友网注册完用户名后不久,居然收到浩友服务人员的问讯电话,这使得他对这家网站的服务意识有了比较好的体验。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用户经历过大量网站上注册不成功,或者不能自由退订短信新闻,用户目前还只是望洋兴叹,或是咒骂。一位网络资深人士曾经向记者多次抱怨,申请注册淘宝会员,从来没有接到过淘宝问讯电话,而使自己注册数遭失败。

在这种网络格局下,浩友这个正式推出仅仅不足5个月时间的小区服务网站能做到对注册客户有电话追访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新创网站的姿态而已,它是在利用自身“交友”式网络服务特点改善网络服务质量,进而大量获取真实注册用户信息。

目前浩友网创业团队对其真实商业模式隐藏极深,浩友网董事、COO丁一洮在记者的追问下也只说“保密”二字。但从浩友一直以来对韩国赛我网实名制的关心程度上来看,已经使我们领悟到一点这家公司的商业秘密。

浩友网络以小区服务面孔出现在众多新兴Web2.0网站中,其最大的不同是,几乎所有的网站只追求注册人气的增长量,而他们更注重用户的真实性。丁一洮解释浩友模式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参与获得其中服务,有一个注册信息至少是准确的,就是你所在的小区。”

目前处于创业阶段的浩友为推广小区模式,举办了相当多的线下活动配合。这一线下活动也进一步帮助网站知晓了每一个注册用户的真实资料。

在中国网络实名制体系没有民政部门和法律部门帮助实现情况下,真实注册用户可能成为浩友未来发展的最重要武器。

要开展电子商务,在淘宝、易趣中,每年有大量用户被骗;进行针对的网络营销和广告直投,却没有一家网站有准确的客户数据;SNS交友网站中大量充斥着虚假、色情,甚至诈骗信息……

浩友通过一个小区定位不但尽量精确地做到的用户真实,而且由于定位宽泛获得了较大的用户年龄覆盖。未来壮大起来,可能对上述诸多网站构成极大的威胁。

真实性有可能只是浩友的一大秘密武器,这家网站还是全球唯一一家对用户开放后台管理权限的网站,实现了用户自组织论管理理念,将Web2.0社区所追求的“人-人”交互观念做到了更彻底化。

我们是专业的广州网站设计网站建设公司,在各行业网站建设网站制作网页设计网站开发应用上有着成熟、丰富的项目经验,网站建设咨询电话:020-38847510 ,欢迎来访或来电垂询,我们随时乐意为您服务!
上一篇Web2.0是否能呼唤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春天  下一篇解读Div+CSS网页制作误区
【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标签:网站制作 Web2.0 海柳网络公司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广州网站设计】 编辑:广州网站建设公司
  • 相关链接